【五蘊】

    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

    蘊是積聚義,即是積聚五法為原素而成眾生;積聚三惑(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)之煩惱而受生死。

    五蘊又名五陰,陰是遮蔽義,是說五法能夠遮蔽吾人之本覺真心,使之不得顯故。

    「色」以集合而有,「受」以接觸而成,「想」以緣影而生,「行」以偏計而名,「識」以了別為相。

    “色蘊” - 是質礙義,凡有形物質,有障礙者,都叫做色。

    “受蘊” - 受是領納義,即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的作用者。

    “想蘊” - 想是想像義,即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的作用者。

    “行蘊” - 行是遷流造作義,常緣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一切善惡之心的作用者。前念滅而後念生,念念不停,所以叫做行。

    “識蘊” - 識是了別義,體則八識心王,即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的本體者。能別諸識性境,執持一切種子及一期壽命,指第八阿賴耶識。

    總之,色是物質的一切現象,受是塵境接觸所生之感覺,想是取境分別之知覺,行有造作思慮的作用,識是統一前四之心力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空】

    空的意義在破我執(即自性見)。

    「空」就是叫我們不執著,並非一切都沒有的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苦厄】

    苦,是苦惱,能逼迫身心。厄是災厄,即指禍患險難。

    六道生死苦是大禍患,因一念差錯,將墮落三塗,最為險難。

    所言一切苦厄者,根本不出「分段」、「變易」二種生死苦。變易是界外聖者所受的生死,分段是六道凡夫所受的生死,如果沒有生死,那就沒有一切苦厄了。

    “苦苦” - 受有漏之身,眾苦交聚名為苦,更加天災人禍,一切惡環境的逼迫等苦。

    “壞苦” - 由樂事已去而生苦惱者。

    “行苦” - 行是變遷義,由身心環境轉變無常所生之苦。

    總之,遇逆境的苦受時,唯苦無樂,為之苦苦。遇順境的樂受時,樂去生悲,為之壞苦。於不苦不樂中,受無常轉變,身心不安,為之行苦。

    此外六道中尚有三災苦、八苦、八難苦、十苦、百苦,乃至無量諸苦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】

    緣起假相謂之色,緣生無性謂之空。雖有假相,都無實體,故言不異。

    所謂色雖分別顯現,卻不能持久,終究毀壞歸無,故說色不異空,即是有終歸無。

    雖無實體,卻是因緣假合而分明顯現,如動物之生育及植物之發芽,本來尚不存在,因動植物自然本能因緣假合而產生,故說空不異色,即是無中生有。

    一切色法皆藉眾緣而生起,本無自性,非色滅而後始空,即其存在時亦不過是一種幻相,莫不當體即空,故說色即是空。

    依性空而幻生之一切萬有的色法,則性空便為是一切色法之本體,故說空不異色。

    所謂的空,並不是沒有,而是包容了所有的一切,所以色空無二。因為萬生萬物自然的成長循環,所以一切均不執著滯礙,所以空生色,色歸空,自然生生不息。

    宇宙的定律就是一種循環與平衡,本非有無之差別,有即無,無亦有,真空實相,實相真空,空而不空,有亦是無。故曰: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不生不滅】

    實相的理體是真常不變;非是可以因造作而使其生,壞之而使其滅;又非由般若照見,然後始有,謂之生,亦非由般若未照見前則無,謂之滅,因為理體其本就存在,照見只是發覺,並不是發現前沒有,也不是發現後才有,故云不生不滅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不垢不淨】

    實相理體本自空寂;非可以染之始其垢,薰之使其淨;又雖被惡緣所染,但其性本不垢,雖為善緣所蒙薰,其性未嘗是淨;故云不垢不淨。垢淨是人之分別心,實相理體本無垢淨之別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不增不減】

    實相理體本自圓滿;非可以加之使其增,損之使其減;又非修般若時,豁破無明,實相始能顯現,謂之增;亦非未修般若時,被無明所障蔽,迷而不覺,謂之減。實相理體本就圓滿自在,修道明心只是透見而已,並無所得;無明覆心只是迷失自己而已,實相理體並未所失,故云不增不減。

  ※實相之理體,因不變故;色現時,身生不隨之而生,色滅時,身死不隨之而滅。因實相空寂;凡夫雖染於有漏惡法,卻不隨之而垢,聖人得薰於無漏善法,卻亦不因之而淨。因實相圓滿故;眾生迷之並不見其減,諸佛證之,亦不見其增。

    妙哉實相!恆古今而不變,歷萬劫而常如;眾生與佛一體,凡聖無差。所謂相現非生,緣盡非滅;隨流不染,出障非淨;惑斷不減,德滿不增;這就是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的道理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是故空中,無色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】

    空中,即真空實相中。

    無,是空的意思,意即破我執,破法執,不染著一切法。

    色受想行識,即是五蘊,在真空實相修行當中,先破凡夫著五蘊之我相,凡夫所執我相,不出色、心二種。

    迷心則著思著想,執緣影虛妄以為心;迷色則著身著物,執四大幻質為實有,執萬有假相為實法;眾生無明,自無始以來,未曾肯暫捨。

    執我的五蘊既要破除,相對的六根六塵更應遣除,因為六根六塵為識之所生處,六根為所依,六塵為所緣。

    六根六塵既為六識所生處,那要清淨六根,遠離六塵,就要從六識斷除其作用,故云:無眼識,乃至無意識界。

    六根六塵六識,合稱十八界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】

    此乃人生十二因緣苦也。因是親因,緣是助緣。亦可說,事的起源為因,中間助成為緣。

    人生之十二因緣,由無明起至老死,此為一切眾生,涉歷三界輪迴六道的一種由來。分別簡述如下:

    1、無明 - 就是不明,乃一切煩惱的總稱。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,所以叫做無明;此為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覺。

    2、行 - 造作義,指一切行為,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。

    3、識 - 業識,此識隨業受報,為過去業力所驅,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。

    4、名色 - 名指心識,色指形體。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,胎相初成叫做名色。

    5、六入 - 即六根。

    6、觸 - 即接觸。根、塵和合而成觸。

    7、受 - 即領受。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,生起苦樂二種感覺,謂之受。

    8、愛 - 即貪愛。此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。

    9、取 - 即妄取、追取。此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。

    10、有 - 即業。有因有果之謂。

    11、生 - 即受生。以現在所造之業為因,依因感果,必招來世受生。

    12、老死 - 即老衰和死亡。諸根衰敗叫做老,身壞命終謂之死。

  ※此文順序應云:無無明,乃至無老死;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盡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】

    此為空四諦之意。苦、集
、滅、道謂之四諦。又名四聖諦,謂聖者所悟之真理,依此四法而修,可以超凡入聖,故名四聖諦。

    聲聞為佛教中的一類小乘聖者,他們因為聞佛之聲教而開悟,故稱為聲聞。

    受了佛陀的開示,了解到三界生死無限苦迫;同時又知道苦的根本是由貪瞋癡等,縱身口意造諸惡業積集而成的;能夠把貪瞋癡斷滅,即能離苦而獲得解脫寂滅之樂;但要離苦斷集,必須修道。

    1、苦諦 - 苦是逼迫性,是說眾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,故曰苦迫性。

    2、集諦 - 集是招感性,種種一切苦,乃吾人自己所創造出來,即由自心所起的貪瞋癡等,所驅使去妄造一切惡業,依業受報而招集來的,故曰招感性。

    3、滅諦 - 滅是可證性,滅去煩惱生死苦,證得涅槃寂滅之樂,故曰可證性。
    亦即「寂滅」的意思,謂煩惱既寂,自然生死滅,所以說它為滅諦。

    4、道諦 - 道是可修性,既然了解到生死等苦,是由集的業惑所釀成,同時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,因而向上追求斷集的方法。然而方法是什麼呢?就是修諸道法,略則戒定慧,廣則三十七道品,依之實踐真修,便可達到目的地之了生死,證涅槃,故曰可修性。

    又道是能通義,依諸道法實修,可由凡夫地通達至聖地,所以說它為道諦。

    總之,生死等苦無非逼迫為苦諦,貪等業惑能招生死為集諦,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煩惱為滅諦,道品觀法諸修行法門為道諦。

    亦可說,感受生死業報叫做苦,身心積聚罪惡叫做集,所證涅槃叫做滅,修行門徑叫做道。

    又再應知,苦是集的結果,集為苦的原因,滅為修道的目標,道為求滅和斷苦的工具。集因苦果,修道寂滅。有餘無餘,自證涅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彌陀佛 的頭像
    阿彌陀佛

    自然無為

    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