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】:
    真常應物,真常得性,
    常應常靜,常清靜矣。

    《道德經》:「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,揣而銳之,不可常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富貴而驕,自遭其咎。功成名遂身退,天之道。」

    意思是說,如果對外物執持盈滿,必有傾失之患,如水盈滿器皿,勢必傾洩而出,所以不如知足知止。鋒芒外露,易遭挫辱,如刀劍捶磨過於銳利,易於折斷崩毀,自然無法保持長久。黃金美玉之難得之貨,縱然堆積滿堂,但財多必遭怨,多藏必厚亡,終究難以守之勿失。富貴而驕傲自大之人,必盛氣凌人,易使人產生怨恨,為自己帶來禍害。所以,人在功成名就之後,就應急流勇退,莫再棧戀名位,如此,才合乎自然之道。

    故盈者當戒之於滿,銳者當守之不用,金玉當戒之於貪,富貴當戒之於驕,而功成名遂必須身退,才能善終其功,善全其名,這是「真常應物,真常得性」之自然之道,即可明哲保身,解脫障礙煩惱,免受污染牽絆。

    老子又說,要平息社會之紛爭,必須人人克制「私欲」,勿使氾濫,去私的方法,就是發揮無我的精神。因無我才能無私,至於如何才能作到無我,就必須用堅忍的功夫,來克制私欲,使我念不起,我相不生。

    由上可知,如果人能常保持「不執、不著、不住、不貪、不求、無欲、無念、無私」之心境,即可常保靜寂之狀態,身心才能不受外物外境困擾污染,常保清明寧靜的境界。


『真常應物,真常得性。』
    以真心及平常心來看待面對一切人、事、物。
    以真心及平常心自然來對待所有的人、事、物。

『常應常靜,常清靜矣。』
    以真常之心來對應所有面對的一切,即能無愧無疚亦無煩惱障礙,即可讓人清靜無憂無擾。

真心即為本心,常心為不變之心,平常心即不執著之心,皆是自然之本性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彌陀佛 的頭像
    阿彌陀佛

    自然無為

    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