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道德經是修心養性,為人處世,治國平天下之寶典,也是修道者應遵行的指標。


    它象徵著中國人的智慧,在唐、宋、明、清四個朝代,即有九位皇帝為它註解經文,所以被譽為:「用其糟粕,即可以內聖;用其皮毛,即可以外王。」豈偶然哉。


    至聖先師孔子曾問禮於老子,對老子之智慧,亦有猶龍之讚嘆,他說:「鳥吾知其能飛,魚吾知其能游,獸吾知其能走,走者可以為網,游者可以為綸,飛者可以為射。至於龍,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,吾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耶?」


    主張「天下溺,援之以道」的亞聖孟子曾力闢楊墨,然無一語以闢老子。


    將老子思想發揚光大的莊子,更尊稱老子為「博大真人」,足證老子在中國聖賢心中的評價,是何等的尊崇,則道德經一書,實為成聖成賢必修的課程。
    老子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,以自然為宗,以大道為體,清虛以自守,柔弱以自持。以無為為大為,以無用為大用。


    且其對於易理尤其精通,故道德經的思想備受易經的影響。而易經有簡易、變易、不易三義,老子以道為宇宙之本源,可稱簡易。


    以「反者道之動」,「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返」,即萬物之循環反覆,返本復初是道的運行規律,可稱變易。


    以道是恆久不變的常道,它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怠,以其常而不變,可稱不易。


    故知道德經與易經實一體之兩面,有相輔相成之功,能了解易理,自然更易了解道德經。


    近幾十年來,台灣社會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,而文化建設相形落後,導致功利主義盛行,金錢遊戲氾濫。


    人們在過度追求名利權勢之餘,逐漸迷失純真的本性,人心愈趨於自私自利,人與人間之距離愈遠。


    人情的淡薄、生活的壓力,使人倍感空虛苦悶。


    財富的集中,使人心難以平衡;治安的惡化,使人心充滿不安;政治的紛爭,使人心滿懷憂慮。


    加以天然災難及意外事故的不斷發生,生命的脆弱,人生的無常,更使人時生恐懼,不知如何安住身心。


    而道德經所提倡的自然、無為、謙下、不爭、虛靜、柔弱、無私、知足、攝生等思想,正是對治當前世道人心的清涼劑。


    苟人人能體道而行,守道而為,縮小自我,擴大心胸,先人而後已,謙下而不爭,必能化暴戾為祥和,轉煩惱為清靜,人心自在,社會自定,寶島台灣即是淨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南無無量壽佛~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#道德經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彌陀佛 的頭像
    阿彌陀佛

    自然無為

    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