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體用章》~2


  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    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聲音相和,前後相隨。
  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,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 

 

老子曰:
    當天下人皆知美的事物所以為美時,醜惡的觀念便相對產生了;當天下人皆知善的行為所以為善時,不善的觀念便相對產生了,由於人生起分別心,競求美善而規避醜惡,以致紛爭迭起,詐偽百出,反成不善不美了。


    所以名相是在相對關係中形成,也在相待關係中彰顯出來。世人多喜愛好名相,而厭惡壞名相,於是競求美善而規避醜惡,然美善之事物,非人人所能求得,求而不得,則不能不爭,爭則詐偽興起,社會亂矣,所以美反成不美,善反成不善。


    莊子秋水篇有云:「以道觀之,物無貴賤;以物觀之,自貴而相賤;以俗觀之,貴賤不在已。」


    因此,對於一切相對事物,應以平等心觀之,不起分別心,不宜患得患失,庸人自擾。


    所以說天下事物都是有和無相對產生,難和易相對形成,長和短相對顯現,高和低相對傾就,音和聲相對應和,前和後相對跟隨,有相對就有變動,就有生滅。


    天下事物皆在相反對立中形成,然相反對立,並非互相排斥,而是相互並生,即一方所以能成立,是因有他方之存在,且任何一方皆互涵著他方之成份。


    世人多只見事物之表面,而不能透視事物之反面,經文中提出相對論的道理,就是要世人從反面的關係來觀看正面的事物,並居於相反的地位,守反以行反,善用其反,則正自在其中矣。就是要有同體同理之心。


    不過天下之事物,既有名相又生相對,且互為因果,既有因果,即有生滅。


    因此,人唯有返樸歸真,與道同體,才能不入對待,不生因果,而超然於物外。


    因此,聖人抱守絕對的道,超越一切相對的名,以自然無為的態度來處理政事,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化人民。


    道體虛無,道法自然,無為即依道而行,守道而為,並非一無所為。


    不言之教,重在躬行實踐,以身作則,使人信服,在潛移默化中,達其教化之目的,否則空持言教,所言不見於所行,絕難收到效果。


    所以依法道,任憑萬物自然生長,卻不加以干預。生長了萬物,卻不予佔為已有。化育了萬物,卻不自恃其能。成就了萬物,卻不自居其功。正因它不自居其功,所以它的功績反而永垂不朽。


    聖人教化萬民,亦能效法天道而行,任憑萬民自化自正,天地之無欲,一如聖人之無私,以其無私,故能不有、不恃、弗居,而不著一切相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南無無量壽佛~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#道德經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彌陀佛 的頭像
    阿彌陀佛

    自然無為

    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